“当初起名‘逗号’,意思很明确,就是我们的志愿服务没有止境,没有终点,我们会一直这样走下去。” 董采薇对《慈善公益报》记者说。
董采薇(原名董亚丽),鹤壁市慈善总会“逗号”志愿者工作站发起人,一个12年如一日的志愿岗位坚守者。她与“逗号”一起成长,与同伴一同进步,他们的足迹遍布鹤壁各个社区村落,用自己的双脚与爱心描绘、丈量着鹤壁的“慈善地图”。
12年来,“逗号”志愿者工作站已发展成为拥有核心成员180余名,参与志愿服务者2820余名的较大规模的公益慈善组织。截至目前,“逗号”志愿服务累计时长已达56500多小时,董采薇的个人服务时长已超过25000小时,成为鹤壁慈善事业不可多得的一份力量。
“逗号”成立最初的几年,董采薇将自己与工作定位于学习实践,积累经验。她召集志愿者们坚持每月固定时间前往鹤壁市社会福利院和多家敬老院,与孤儿做游戏,教他们读书识字,为他们清理卫生;帮孤残老人剪指甲、理发、清洗被褥、收拾房间、疏通下水道等。每年冬至、春节,他们都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搞联欢,聊天谈心,为老人们的生活增添乐趣。
大河涧乡敬老院的洗衣机坏了,他们就冒着零下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从井里打水为老人们洗衣服。这件事被乡政府知道后,立即买来了新洗衣机,并对志愿者们表示感谢。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经过12年的发展,董采薇与她的“逗号”志愿者工作站不断完善与拓展,至今已拥有“爱心关怀”“环保志愿服务队”“逗号助学团”“营养加油站”“无偿应急献血团”“助残夕阳红”等多个慈善项目及专业化团队,承担起了更多的社会义务与责任。
随着淇河旅游资源的日益开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各地游客,也使淇河的生态平衡遭受了考验。从2008年起,“逗号”成立了“环保志愿服务队”,喊出了“保护最美淇河,共筑生态鹤壁”的口号。近10年来,“逗号”志愿者团队坚持每月定期沿河巡视,捡拾垃圾,向游客宣传环保知识,在淇河沿岸分段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每年,“逗号”志愿者都会参加团市委组织的植树活动,共同打造淇河生态环境带。
2012年,“逗号”成立了“无偿应急献血团”,每年定期举行义务献血活动。特别是当血站库存告急时,“逗号”志愿者更是冲在前面。2016年8月,患病男孩张腾(化名)急需AB型血小板,接到消息后,“逗号”志愿者立即行动,很快使所需血小板有了充足储备,从而挽救了孩子的生命。
2017年6月,淇县皇王庙村11岁的赵成浩(化名)骑自行车为患病的父亲买药途中不慎摔倒,导致胰腺破裂。为给父亲治病已让家里债台高筑,他意外摔伤更是雪上加霜。在花光了借来的3万元后,小成浩被迫出院。得知他的遭遇后,董采薇立即前往小成浩家中看望,随即便与中华儿童慈善基金会“9958”项目河南地区团队联系,为小成浩发起了爱心募捐,短短10几个小时便募集了治疗所需的20万元。
2012年暑假期间,董采薇走进了鹤壁西部山区,前往贫困家庭实地走访,看望“逗号助学团”的资助对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逗号助学团”项目从2012年起,共资助贫困学生206人,累计发放助学款117600元,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志愿者们发现山区的学生与同龄的城市孩子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良,由此产生了“营养加油站”计划。5年过去了,该项目的受益对象由最初两所小学10几名学生已扩大到了现在的14所学校202名学生。5年间,“营养加油站”坚持每月为学生发放营养奶,保证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喝上一袋营养奶。
12年来,董采薇与“逗号”志愿者工作站的事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称赞,她被民政部评为全国“优秀五星级志愿者”,被河南省慈善总会评为“优秀慈善志愿者”。“逗号”团队也被河南省政府授予“全省助残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等。
董采薇将荣誉看得很重,因为那是一种信任,一种认可;她也将它们看得很淡,因为她更看重的还是敬老院老人们感谢的目光,山里孩子排队领牛奶时那一张张期盼的面孔。